• A-
  • A+
分享到

万捷:理性的完美主义者

林鸢儿 2014-05-11

缘分有时很奇妙。十一、二年前,我曾以客户的身份与雅昌北京公司打过一次交道。当时,他们的印厂在大兴的印刷学院里,条件与我之前接触的几家印刷公司相比,算是简陋的。但雅昌在三个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印刷品的工艺质量很高,二是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很好,三是印制的价格比同行要高。第三点是我当时所在的公司没能继续和雅昌合作的唯一原因,因为我们印制的不是艺术类作品。我还记得,当时我和同事在拿到成品后,深为其工艺折服,认为雅昌具备成为行业领军者的水准。

没想到,十多年后,当我以一个采访者的身份与雅昌集团的董事长万捷交流时,雅昌的成就早已不限于此—不仅拿遍了全世界所有的印刷大奖,而且还发展成为集艺术印刷、艺术门户网、数字出版、实体书屋等多项业务于一身的文化产业集团,并且在艺术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雅昌北京公司也早已搬到了位于顺义的雅昌大厦里。这座由著名建筑师崔恺设计的办公大楼,更像一座艺术馆,办公室、咖啡间、展厅、回廊、透明电梯巧妙地融为一体,获得的奖杯摆满一整面墙,雕塑、瓷器、中西方绘画等各类艺术精品随处可见。从底层直达楼顶的巨大书柜设计尤其令人震撼,一如万捷带领的雅昌获得的成就。

已到知天命之年的万捷,显得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利落的寸头,雪白的衬衫,深色西裤,几条不同颜色的领带挂在椅背上,颇有枕戈待旦的气势。请我们品清香碧绿的中国茶,自己喝快捷方便的红茶包。这样一个理性干练的企业家,却是个从小痴迷艺术的人。他带领企业走向艺术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道路,表面看是出于市场的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必然会选择的道路:只有让工作和他的兴趣、爱好相结合,才会做得有乐趣,这项工作才算得上是有意义、有意思、有价值的。

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万捷的童年在文化艺术遭遇灭顶之灾的“文革”中度过,邮票是他最早接触名家艺术作品的载体。通过集邮,他得以感受到齐白石、徐悲鸿、吴昌硕等名家的作品风貌。七十年代时,因父母工作的原因,他时常有机会去美术馆,欣赏那时展出的罗马尼亚、东德等东欧国家的美术作品。十一岁时,一本连封面都没有的旧书,让他系统地了解了艺术家黄宾虹。那对于他来说,是一本艺术启蒙之书,至今他都记得那本书残破的样子。直到19 8 5年,万捷才开始接触东欧以外的外国美术作品。深圳的新华书店里有相关的画册出售,并有机会欣赏外国美术作品展。19 8 8年,万捷第一次出国,在日本参观美术馆,欣赏到了久闻大名的印象派名作,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

万捷推崇宋元时期的画作,不管是写实还是写意的作品,都代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顶峰;对于西方的绘画,则比较欣赏表现纯功力和光色的古典绘画,如伦勃朗的作品。然而他最钟情的还是当代艺术,那是他感受艺术的新机会。当代艺术跟当下的生活结合更紧密,并能使人更多地参与到艺术创作当中来。科技的元素、有针对性的主题,常使观者在欣赏之余,产生出“我也能做”的错觉。但实际上观者的想象是诞生在艺术家的想象力之后,即艺术家完成作品后观众才能够想象。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依据一闪念的想法,而是建立在对主题详细推论和探索的基础上。所以,万捷把跟当代艺术家的交往视为一个学习的过程,以此感受他们的创作方式。

万捷喜欢明快的色彩和科技更高级的艺术,当代雕塑艺术家展望、李真的艺术风格最为其欣赏。只是囿于技术条件,现有的工艺和制作还不能满足艺术家的需求,令一些精彩的想法暂时无法实现,这也成了他在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一心为艺术服务

万捷在高中时有过做电影导演的梦想,虽然命运让他进入了印刷业,但兜兜转转之后,还是投身到与艺术相关的领域中来。他创立的雅昌艺术网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专业门户网站,为艺术品提供了一个实现商业价值的平台。无论是拍卖公司,还是为新生代艺术家提供平台的画廊,都是雅昌的重要服务对象。

万捷认为,在目前的国内艺术品交易方式里,拍卖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因为拍卖比较公正、透明、专业。在好的拍卖公司,艺术品会经过严格的筛选、鉴定,在作品的把关方面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方法,让买家在价值和准确度方面有保障,同时也能保证价格的相对公平。

除拍卖以外,画廊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画廊主要与年轻的、新生代的艺术家合作,推广、传播和销售他们的作品。在画廊里,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发展轨迹、理论思想,都会系统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大众尽快地、全面地了解他们。这是画廊比拍卖行有优势的地方。在画廊里交易,有问题可以直接和艺术家沟通,作品回购机制也是其诚信体系的一环,所以画廊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艺术品交易方式。但目前,画廊在中国还是比较弱势的群体。中国需要有更多的画廊和经纪人,为年轻的、成长中的艺术家服务,让他们更加集中精力去创作。另外,画廊也需要完善自身的诚信机制。

艺术品的独特性

当下的艺术品市场非常红火,但大部分人对艺术品的热情是缘于它具有的商业价值,而不是出于对艺术的欣赏和喜爱。对于这种现象,万捷倒并不担忧。他认为,在这个浮躁和逐利的时代,大家首先考虑价值价格、保值升值,也无可厚非。中国能投资的产品并不多,房子不好买、股票不敢买、黄金有波动,对于老百姓来说,艺术品能升值,也是投资的一个方式。艺术品具有独特性,有观赏价值、把玩价值、共享和分享价值,这是其他投资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比如购买黄金、股票,就无法做到与其他人去分享;但艺术品因具有观赏价值、把玩价值,就可以大家共同欣赏,分享其艺术成就。

分享是一种文化资源。在国外,人们对艺术品的态度是因为喜欢所以购买,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国内,艺术品也会逐步回归到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购买了艺术品,比如一幅画、一件瓷器,很少会放在仓库里让它蒙尘,大多会选择在家里挂出来、摆出来。哪怕是为了投资顺便挂出来、摆出来的,也能让它们起到艺术品的作用。万捷说:“社会虽然浮躁,大家逐利,但我觉得随着大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对艺术品的理解加深,你收得多了就研究得多,研究得多了就爱好了,日久生情嘛。所以追求经济价值也不是个问题。哪怕先是从一个经济的角度入手,但只要接触,慢慢就会对他的精神、生活有所改变。就像锻炼,首先是为了健康,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爱好。”先让艺术品走进大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能让大众过上艺术的生活。

万捷对这个问题的乐观态度,是源于自身的经历。在通过邮票观赏大师画作的童年,他就喜爱上了集邮。由于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自小被家中的书香熏陶,他对藏书尤为热爱。

有机会接触艺术品之后,也就很自然地收藏起艺术品来。收藏对于他来说,就是丰富生活的一种方式,不用郑重其事地对待,心态上很平和。与很多爱好收藏的人不同的一点是,他的工作与收藏和艺术紧密相关,别人业余生活才能接触到的东西,他在工作时就能看到、触摸到、把玩到。万捷不无得意地说:“我上着班就可以收藏。”因为有这个优势,所以工作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享受。

书会以更美的形式存在

万捷最为热爱、收藏最多的还是书。在他看来,每一本书都有它精彩的地方。这一点和绘画不同,每个艺术家绘画都有独特的风格,看多了会发现相同的地方;但书是载体,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用处就要用不同的形式来呈现,书的大小、尺寸、材料、工艺也都各不相同。所以,他每到一个地方必要去淘书,尤其是出国时。以马蒂斯、毕加索的画做封面的书,以很高级的材质做成的书……任何一个爱书人遇到这样的珍品,都不可能放过。一路走一路淘,往往到了回程时,和他同行的伙伴都要替他背一些书,即使这样,他还是经常因为购书超重而被罚款。

与大多藏书人不同的是,万捷的藏书除了为他提供收藏和欣赏价值外,还有参考价值,从装帧、色彩、工艺等方面给他以灵感。所以,他才能带领团队制作出“世界最美丽的书”《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书集》、精美绝伦的《西夏文物》等一系列摘取国际印刷界Benny Award(班尼)金奖的作品。

在数字时代,纸书的命运成为出版界和读书人共同关心的话题。万捷认为,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往前走,变成电子书;一部分往后走,变成艺术品。前者指的是功能性的书。无论是从环保的角度,还是数字化的大趋势来看,各种数字工具,如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搜索引擎、云计算等,让那些资料性的、功能性的内容可以不必再做成纸质书,以电子书的形态呈现就可以满足人们的应用和需求。

往后走则是指书会越来越豪华、复古。在未来,只有具备艺术价值、内容价值、纪念价值的内容,才需要做成书。在这种前提下,书首先会成为艺术品。既然是有价值的、经典的内容,就要用比较高级的东西来制作,在材料、装帧、设计上都要格外考就。最好的设计、最豪华的装帧、最好的工艺,由大师来制作,变成艺术家的创作内容、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工艺师的表现形式聚合而成的艺术品。第二,书会成为收藏品。书的数量会越来越少,品种会越来越多,个性化很强,可能未来的每本书都会有编号,都有限量化的痕迹。第三,书会成为装饰品。在未来,人们在家里放书不仅是为了阅读,更多的还是一种装饰。比如雅昌做过一本收集了从清政府至今所有的海关关约的书,装帧精美,设计精良,放在海关工作者的办公室或家里,就成了非常有行业特点的一件装饰品。第四,成为礼品。书会成为人类交流的很好的礼品。第五,成为奢侈品。高级的、深具艺术美感的书,不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而会成为少数人才去问津的奢侈品。未来那些成为艺术品的书,其成品的样子是由多方来主导的。艺术家、作家、画家、雕塑家、工艺师……以书为一个载体,大家跨界合作。书会以一种艺术的形态,来进行文化传承。

做一本伟大的书

很多企业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正好处于奋斗期,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和精力很有限,万捷坦言他也差不多,只能做到在繁忙的工作和社交之余,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他的儿子。

儿子是曼联的球迷,爱屋及乌,万捷也就跟着喜欢上了曼联球队。在儿子十六岁那年,万捷承印了一本巨书—《曼联》。做这本书,第一要有很大的厂房,而当时雅昌的厂房条件达不到要求;第二要有研发设备,因为书太重,正常的搬运设备无法满足制作的要求;第三,此书非常重、非常厚,用一般的工艺形式和结构也很难承重。基于这三点,雅昌需要做厂房的搬迁,要研发设备,还要在技术上进行研发,才能进行制作。这是一个既耗费精力又有很大挑战的项目,但万捷用半年的时间,进行了设备的研发、引进,搭了专门的厂地,用特殊的工艺保证书的强度和质量,最终完成了这本厚达8 50页、重达3 5公斤、面积有500mm×500mm的巨书。立体印刷、牛皮封面、银丝页边,都让这本书看上去像一件艺术品。当这本被查尔斯王子赞为“伟大的书”呈现在儿子面前时,儿子真是兴奋极了。万捷说,跟家人的感情就应该是这样,他喜欢,你就为他去做。

万捷和儿子处得像朋友一样,有机会就一起去世界各地游玩。出门在外,有时甚至是儿子去安排各种事情,来照顾他。不能在一起的时候,也会用其他方式进行沟通。“一般的男孩子会这样吗?”万捷说着,用手机翻出一条微博,是他儿子发给他的,内容是爸爸我爱你,还附了很多快乐的表情。万捷举着这条微博,脸上溢满一个父亲的幸福和满足。

完美的意义

万捷的星座是双子座,他身上也确实有一些双子座的性格特点:聪明灵活、兴趣广泛。他喜欢阅读、电影、音乐、美术、设计、运动,业余生活被各种社交活动填满;他欣赏一切美的事物,无论是收藏的书、画、雕塑、瓷器,还是呕心沥血制作出来的如艺术品般的美书,都觉得各有千秋,说不上更偏爱哪个。但唯有一幅油画,在他的办公室里挂了十四年,是画家闫平于19 9 7年创作的《花开的季节》。这幅静物花卉色彩明亮、枝瓣饱满,将花朵在盛放时的完美状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那蓬勃的生命力和喜悦的幸福感扑进眼睛里,又唱着欢歌飞到晴朗的天空外。一个完美主义者很难不喜欢这样的生命状态—明快、蓬勃、喜悦,将之前经历的所有艰辛覆盖不表。

万捷说,他的经历比较顺,虽然这个“顺”可能来自他对困难的不予回忆。很多企业家在事业有成后,回忆艰难的打拼岁月,难免会有些自怜,觉得自己吃了很多苦,当年是多么艰难,内心曾多么痛苦……万捷说,对于过去他不觉得怎么难,因为都过去了,难或不难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对于做出的成绩,万捷看得也很淡。他认为做书不像做发明,发明对人类永远有意义,比如电话、汽车的发明,能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活,但书做出来只是完成了一个项目而已。哪怕是得奖,也没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当然,2 0 0 3年因《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书集》一书第一次获得B e n nyAwa rd金奖时,他还是很兴奋的。作为北京印刷学院的第一届毕业生,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会拿到这个被称为印刷界“奥斯卡”的最高奖项。可以想象在领奖那一刻,他的人生就像歌曲《怒放的生命》里唱的那样:“就像矗立在彩虹之巅,就像穿行在璀璨的星河,拥有超越平凡的力量。”只不过,如若把当时的情景拍成MV,在主歌部分的画面却不是“曾经多少次跌倒在路上,曾经多少次折断过翅膀”的励志镜头,而是万捷因为过于激动,紧张得频繁奔向洗手间的画面……直到今天,这段小插曲仍是万捷用来自嘲的保留节目。

对于未来,万捷觉得像目前这样做下去就挺好,当然,还有很多目标和计划在规划、实施中。随着年龄的增大,虽然经验在增加,但是体力、能力、知识结构、知识水平也开始感觉有局限,会觉得比过去稍微吃力。而且综合的经验多了,完美的倾向也会更强烈。这都是他需要想法去解决的问题。

乔布斯是万捷最推崇的实业家,他说过“活着就要改变世界”,万捷认为“活着就要有益于世界”。他选择了为艺术界服务的事业,既享受了爱好,又实现了理想,还获得了成就感,这种人生在他看来很完美。作为一个理性的完美主义者,他喜欢不断地把自己的想法规划清楚,不断地创造有难度的目标并一步一步去实现,不断地激励自己去超越自我、完善自身,做一些有益于人类的事。这,才是他一生所追求的完美的意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