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书人万捷:书让我有一种优越感《深圳商报》整版刊登万捷董事长的“读书”故事
2005-11-16
编者按:
他们都是风云人物,他们正走在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上。
他们不缺乏经历,不缺乏见闻,不缺乏机缘。但这些,不能替代他们手中的书。
行万里路,得千万里英雄气魄;读万卷书,得千百年豪杰眼界。书给他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窗口,书给他们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书给他们带来震憾,带来灵感,带来教训,带来养分,带来动力。
11月14日,《深圳商报》之“第六届深圳读书月特辑”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栏目,整版刊登了万捷董事长等三位成功人士的“读书”故事。现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做书人万捷: 书让我一直有种优越感
深圳商报记者刘悠扬/文
1962年生于北京,1984年毕业于北京印刷学院。深圳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创始人,现为雅昌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7年,万捷率领雅昌获中国印刷界最高奖“森泽信夫印刷奖”一等奖;2003年,摘取印刷界“奥斯卡”BennyAward金奖;连续5年获取“香港印制大奖”三十四项大奖。
你也许听说过BennyAward——国际印刷界的“奥斯卡”,但你知不知道万捷已经两次登上那方领奖台?你也许知道美轮美奂的《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西夏文物》是他印的,但你知不知道那就是“世界上最美的书”?你也许知道他顶着“中国印刷业领军人物”之类的名头,但你知不知道他的最初梦想是导演?
这个每次出国都因购书过多而屡遭罚款、连午睡时也要往脸上盖一张充满油墨味儿的纸却连拍张照片都会害羞的超级爱书狂,从读书到做书,书成为他相伴一生的缘分。
“吃书”: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从小到大,我对书一直有种优越感。”万捷如是说。父亲身为读书人,最喜欢的也是书。在万捷的记忆中,家里除了书还是书,书柜、床头、地下都堆满了,那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能“见光”的都摆在外面,更多是“见不得光”的书,统统藏在一个个箱子里——《水浒传》、《红楼梦》、《青春之歌》、《三家巷》、《家》——几乎所有“文革”前流行的书,都能在家里找着。每个周日上午的“和平里书店之行”对于万捷来说也是个小节日,在那里看过的一本又一本小人书、甚至书架摆放的位置都深深印在他脑海里。从小最不缺的就是书,万捷的优越感由此而生。
但万捷看书忒不爱惜,抱在被窝儿里,横着竖着,吃饭也不放下,结果往往是,一本书看完的同时也烂了。对书惜之若命的父亲,总是气愤地说这孩子是“吃书”来着。但父亲“包书皮”的好习惯也影响了万捷,“我包书皮儿的手艺特棒。”说起来还是一脸骄傲。由于父亲的工作原因,万捷经常能得到很多来自外国的精美印刷品,带去学校分给同学们作包书皮的纸,甭提多得意了。对于造型、美感、艺术的最初偏爱,在无形中慢慢滋长。
在读书方面,万捷的习惯特别好,他给我举一小例子。“我小时候踢足球,没有教练,没有电视,怎么学呢?瞎踢?那不是我的风格,我一定要有理论依据。我买本小书,是任斌那些足球运动员的动作图,白天跟大孩子们在一起踢,晚上就看这些足球技术教材,书上怎么教我就怎么踢,每个动作都力求做到跟‘专业的’一模一样。这就是我的天性,包括我打乒乓球,也得看书。包括现在给我儿子买录像带,看看怎么带球、控球、做假动作,想学踢球,不练基本功哪儿行呢?”甭管是什么事,只要是做,他就一定把它做到专业水平。这种心无旁骛、凡事都要找个依据的读书风格,注定了他的成功不是偶然。
3毛6的企业管理书:从做导演到做厂长
1983年,万捷21岁,大学三年级。“我告诉自己,我不能一辈子画图,一辈子做机械制造。那时候国内企业管理的理念还非常落后,我为自己选择的方向是做厂长、做经理,这可以说是我最初的人生策划了。”万捷这样叙述他在这一年,从对企业管理课程的兴趣中萌生出理想,并创立日后名扬国际的“雅昌”的缘起。
再回到上世纪80年代那个全民热爱文学的时代,万捷大概仍然会说,“我不热衷文学”。是的,当身边的朋友捧着张洁、刘心武,疯狂传阅《收获》、《小说月刊》,为“伤痕文学”如痴如狂的时候,万捷却躲进王府井新华书店的一角,开始研究儿童智力开发,只因“想探索天才是怎样诞生的”。
不久,他就迷上了电影导演这行业,不仅将一本爱森斯坦的导演理论吃得滚瓜烂熟,还像电影学院的学生那样去研究起了前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流派,用万捷自己的话来解释,“我迷恋策划。一个好导演,创意、设计、调度样样精通,我喜欢那种掌控全局的感觉。”这一时期,电影剧本是万捷的最爱,没事儿他就琢磨剧本,从中研究动作、场景、舞美、人物心理各方面是怎样策划的,现在看来,这也是他对艺术方面兴趣的一脉相承。
但对于一个学印刷技术的人,离成为导演该有多远的路?21岁的万捷开始为自己的人生策划找方向,“一本3毛6的书给了我真实的梦想。那是一本译自日本的企业管理小书,讲的是企业家的一百条守则之类的,它让我意识到,从做导演到做厂长之间,存在着一条秘密的通道,那就是‘策划’的延续。导演也相当于一个管理者,管人管物管钱,一部电影则是这个庞大企业的产品。”从那时起,万捷开始广泛接触各类管理类专业书,包括人大出的那套《生产管理》,一直伴随他到今天。
书=工具书:深圳人的成长方式
“每个阶段,书都是我的养料。每个阶段,我都尽量找到最专业的书来读。”为什么?对于一个善于学习的人来说,读最专业的书就等于找到高起点,以便进行效率最高的学习。大学毕业以后,万捷就是用这种自学的方法读完了几乎一个MBA的全部课程,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甚至行为心理学,知识在不断累积,能力也不断提高,7年时间内,万捷从一个最普通的生产调度,到组长、课长、部长、厂长,最后成为董事总经理,1992年的他,已经成为从技术到管理的“多面手”了。
万捷还有个习惯,他喜欢买专题书。看他的书架,满眼都是薄薄的书,“这种书往往小切口深挖掘,容易讲得很深很透。坐飞机,坐火车,一夜就能看完,就能消化,就能马上应用。”他的阅读量及阅读速度也都超出常人,但万捷却说,“我不觉得苦,不觉得累,也从来不想自己付出很多。这么多年来,我读书就是为了从中汲取养料,再去创新去开拓,这也是深圳人的成长方式。我这一代深圳人,是上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分配来的,可以说是深圳的开拓者,我们身上的传统文化与深圳的创新精神、吃苦精神牢牢结合在一起,直到今天还在这个城市的中流砥柱身上闪闪发光。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些财富,但对于物质的需求始终是次要。”
对于万捷来说,书更多意义上是工具书。“这个城市没有资源,没有文化积淀,人们对知识的饥渴是其他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只有知识才能充实深圳人,使他们的专业更强,眼界更开阔。因此,深圳人爱读书是一种氛围,哪怕其实用性、目的性再强,这也是深圳精神的一种体现。在读书的层次上,也许只是初级的心理需要,但必须在它基础之上,慢慢积累,才能达到高级的心理需要:人生态度的升华。”
艺术+技术:打通文化产业的节点
雅昌英文名曰ARTRON,由Art和Electron这两个英文词汇组合而成,寓意“把艺术和电子技术进行完美结合”。这个名字是万捷想了许久才想好的,寄予了他的雄心壮志——创办国内最优秀的文化企业。而打通这任督二脉的关键,却是两本书。
早在1987年,当万捷见到日本印刷协会会长冢田益男的著作《印刷大趋势》之时,就被书中所描绘的印刷业未来发展趋势所吸引,印刷能与互联网、IT、出版相结合吗?这个极具前瞻性的观点让万捷兴奋,将印刷业由传统制造业改造为文化产业的梦想,深深埋在了他的心中。
带着这个宏伟的蓝图,1992年,万捷创立了雅昌。如今,雅昌早已实现了文化产业的成功运作,而万捷在这时看到了日本学者小林一博先生的《出版大崩溃》。这本书在对竞争激烈、每况愈下的日本出版业现实进行了深刻剖析后,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摆脱困境的道路——将出版、印刷和发行集于一身,以实力强劲、功能齐全、效能一流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造成社会对自己的充分需求和永久信赖。“你看,日本出版业的年销售收入2.3万亿日元,而两个最大的印刷公司却凭借自己的立体化服务体系取得了2.6万亿日元的年销售收入。我想,这也是‘雅昌’所应选择的道路。”
上个月去南京,在一个合作伙伴那里发现一本台湾版的《蓝海策略: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市场》,万捷如获至宝。从镇江到南京,他专心致志地看了一路,硬是不撒手,书的主人干脆割爱,将这本书赠与万捷。“提倡竞争力以来,企业激烈竞争但结果却是全输,这本书提出了新的观点——无人竞争。即寻求不同的利益,避免血流成河的红海策略,而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市场。这种‘不靠竞争而取胜’的全新思维,正好印证了雅昌这些年来突破中国印刷界瓶颈、高速发展的脉络。”以全新理论来支持自己的实践,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人兴奋和意外了。
“反刍式阅读”:从自己做的书中汲取养料
为了做出最美的书,万捷从世界各地搜罗专业参考书,服装、家具、陶瓷、油画、国画、文物、建筑等各种精美图册也买了不少,在这上面,少说也花了上百万了。
但是还远远不够。“做书的人如果不懂书,又怎么能做出好书呢?这就需要了解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摄影、美术,文学……幸运的是,由于做书的缘故,一定会接触到各行业的专家,从文学大家余秋雨、冯骥才,到美术家韩美林,甚至企业家王石,都是我的养料和教科书。”自打创立“雅昌”之后,万捷越来越爱看自己做的书——从读书到做书,再回到读自己做的书,这一“反刍式阅读”,不仅使他受益匪浅,雅昌人在他的倡议之下,也都以增强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水准为目标,掀起了全公司的读书热潮,最终形成为企业的独特文化。
玉不琢,不成器。在不断的“反刍式阅读”中,“雅昌”这颗珍珠终于难掩它璀璨的光芒,捧着《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西夏文物》,万捷两度摘下印刷界“奥斯卡”——BennyAward金奖,奉献出了世界上最美的书。
雅昌丛书:“翻印书”的读书推广计划
在万捷位于西丽方大城的办公室里,书架占了整整一面墙。他起身,说“我给你看一个好东西”,走到书架旁小心翼翼取出一本巨大无比的日文书:“这是世界500强之一的日本凸版印刷公司编印的世界印刷史,当时是五万五千块日元买的,相当于四千多元人民币了。除了我,中国印刷界大概没人把这个大块头从日本给搬回来了。”在管理类书籍方面,万捷绝不吝啬。他随手拿起桌上的几本日文书,一一向我介绍,“这本是关于印刷法律的,这本是关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都是我刚从日本带回来的,准备翻译成中文。”
说起“翻印书”,更是万捷的一大得意之作。由日本印刷新闻社出版、竹内秀郎著的《印刷工厂》,提出要通过现场管理提高利润,在万捷的倡议下被翻印成中文版,书封是仿古籍装帧的蓝色,十分“中国”,上书“雅昌丛书”四字,成为雅昌人手一册的重要内部资料。“雅昌丛书”有很多本,几乎都是万捷从国外买回来的各类专业书翻印而成,“很多人想方设法‘偷’我们这套丛书呢。”
国内对于印刷业的研究几乎一片空白,而“雅昌丛书”简直是研究印刷业的一座小型“博物馆”。万捷将自己多年来的读书心血化为“翻印书”,实实在在滋养着雅昌的每一滴血脉。
相关链接——
万捷向员工推荐的十本书
1.《蓝海策略》,金伟灿、莫伯尼合著,黄秀媛译,天下文化书坊2005年8月版。
两位作者都任教于法国最负盛名的INSEAD商学院,他们研究百年来三十家企业体的一百五十个策略个案,发现割喉式的竞争只会造成一片血海;真正获利的企业彻底甩开对手自辟没有竞争的新市场。
2.《执行》,(美)拉里·博西迪、拉姆·查兰著,刘祥亚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没有好的执行能力,再好的战略也是空谈。中国企业缺乏的恰恰就是执行能力。对于中国企业工作者,这本书给了很多难得的建议。
3.《从优秀到卓越》,(美)柯林斯著,中信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柯林斯和21人的团队经过5年研究,只有吉列、定国银行等11家公司实现了从优秀业绩到卓越业绩的跨越,与那些未能实现跨越的公司进行对照,分析实现这一跨越的内在机制。
4.《印刷大趋势》,(日)冢田益男著,“雅昌丛书”翻印本。
5.《出版大崩溃》,(日)小林一博著,甄西译,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4月版。
对竞争激烈、每况愈下的日本出版业现实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摆脱困境的道路——将出版、印刷和发行集于一身,以实力强劲、功能齐全、效能一流的全方位综合服务体系,造成社会对自己的充分需求和永久信赖。
6.《****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文化苦旅》,余秋雨著,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4月第1版。
8.《平凡的世界》,路遥著,中国文联出版社1991年版。
9.《差距》,姜汝祥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7月版。
分析了海尔与GE、联想与戴尔、华为与思科、方正与惠普、波导与摩托罗拉、格兰仕与沃尔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各个不同方面的差距。我们与其他行业的差距在哪里,又该怎样来弥补呢?
10.《小王子》,(法)圣艾修伯里著,艾柯译,哈尔滨出版社2001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