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报道>内部新闻>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

  • A-
  • A+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万捷:11年“聚焦”环保问题 致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王亚龙 2020-05-21

 

2020年初澳洲山火、东非蝗灾、菲律宾火山喷发、印度尼西亚洪水……一连串的灾难,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思考和启示。正如去年引发观影热潮的电影《流浪地球》,有一句震撼人心的精彩台词引人深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近些年取得了显著效果,但个别法律条文亟需进一步修订完善、整改措施还需要更加扎实具体。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长期以来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先后提出27件有关环保的提案。在 2010 年、2011 年、2012 年的全国“两会”上,万捷委员就曾提出《关于在全国推广垃圾分类的提案》《关于切实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提案》《关于切实推动资源回收及再生产业(静脉产业)发展的提案》,得到众多委员的响应。其中,《关于切实推动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提案》被列入推荐重点提案办理的列表,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 2013年,万捷委员对于环保议题的关注更为广泛,涉及重点污染源信息的全面公开、保护野生动物和生物多样性资源、遏制过度包装现象,为环保公益事业奔走呼吁。 2014 年,万捷委员继续关注环境信息全面公开,并对《环境保护法修正案》中关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明确界定主体资格,有效地指导司法操作,通过立法真正推动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 2015 年,他提出《加强西部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环境容量测算核定工作的提案》;2016 年、2017、2018年及2019年,万捷委员继续关注环境信息公开,在落实《大气法》、公开饮用水源地水质信息以及推进国家环境教育立法方面均有提案。今年,万捷委员继续关注环保,提出了4项关于大自然保护的提案,涉及污染治理以及垃圾分类,尤其是前两项,是对历年提案的深入追踪。有关提案为“关于加强环境信息公开 促进疫后经济可持续发展”“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履职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加强有害垃圾(家庭源危险废物)分类管理”“完善环境信用修复机制”。

加强环境信息公开 促进疫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在当前经济下行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双重压力下,恢复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无疑是今年最重要的任务。2020年也是三年蓝天保卫战和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要平衡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必须找到创新方案。更多企业安装自动监控设备,并向社会公开监测结果,有利于政府部门全面掌握辖区内污染物排放情况。通过信息化手段精准决策和有效管理的同时,也有助于市场探索和创新相应的环境治理机制协助治污,更广泛激发公众参与监督排污的范围,倒逼企业治污减排。

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存在的问题:

1、部分地区未按照要求公开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启用的新平台更是存在加载速度慢,检索不便等用户使用友好性问题,不利于用户及时获取周边污染源排污情况。

2、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联网数据未全面向社会公开,根据公众环境研究中心2020年1月发布的污染源监管信息公开指数(PITI)报告《十年有成》,PITI评价的120城市中公开涉气重点排污单位(不包括原国控)共计6318家,通过网络公开渠道获取到1368家企业的自动监测数据,占比仅22%,覆盖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建议学习先进区域的实践经验 落实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公开

1、建议生态环境部督促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吉林、青海、甘肃等地落实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公开,进一步优化信息公开平台,便于公众获取和应用。

2、污染源信息公开领先的山东,2019年9月印发了《山东省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制定和污染源自动监测安装联网管理规定》,要求满足一定情形的所有排污口,均应当安装自动监测设备。通过观察,联网的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已经通过山东生态环境厅的APP以及官方网站发布,公众可以便捷获取相关信息。建议其他地区参考和借鉴山东实践经验,生态环境部督促各地切实有效维护已建成的信息披露平台,新建的平台应充分考虑用户体验,提升用户友好性,鼓励社会获取数据,积极参与污染源监督。

督促地方生态环境部门履职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的提案

衡量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以水环境质量的客观改善为标准。但是,当前多地生态环境部门仍然未依法履职公开本级水环境质量信息;在公开信息的地区中,存在关键内容缺失、更新不及时、难以检索、链接失效等诸多问题;机构改革后成立的派出机构则对信息公开权责不甚明了,无法回应信息公开需求。水质信息公开极不充分,损害了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也不利于全社会监督和检验水污染治理工作的成效。

部分生态环境部门未能履职发布水环境质量信息

水质信息公开不充分,与机构改革过程中多部门工作对接的进度有关,但法定的信息公开职责不能以此为由长期不履行,且在一直由原环境保护部门管辖的地表水和水源地水质信息公开领域,多地的实际履行情况也未达到法规要求。根源在于:信息公开理念滞后,一些地方对环境质量信息报喜不报忧,对信息公开重视不足,公开责任未落实;权责履行不对等,生态环境部门享有环境质量监测权和发布权,但未充分履行公开环境质量信息的法定义务;缺乏清晰明确的信息发布规范;监督和考核机制不健全,信息公开外部监督途径不畅、力度不足,内部考核指标不明确或不具约束力,不在意考核结果;对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扶持力度不足。

落实地方水环境质量信息发布的建议

为了更好落实地方水环境质量信息发布,推动美丽中国建设,万捷委员提出建议。

1、要求派出机构、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限时自查网站水质信息发布情况,依法发布水质监测结果和年度环境状况。2、尽快制定环境质量信息公开清单和水环境质量信息发布细则。3、完善环境质量信息公开问责机制。科学制定环境质量信息公开考核标准,公开考核结果,鼓励和引入专业第三方开展政府环境质量信息公开评价。4、加大对基层生态环境部门信息公开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力度,使其在人员专业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方面满足法规要求和公众知情需要。对确有困难的地区,应由上级生态环境部门代为发布环境质量信息。

加强有害垃圾(家庭源危险废物)分类管理的提案

有害垃圾属于家庭源危险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具有直接或潜在危害。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中,由于未能形成社区与危废企业的接口、单独处理的闭合链条等因素,导致有害垃圾未能与其他生活垃圾分开,危害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

有害垃圾处理存在问题:

1、现行国家政策对有害垃圾尚缺乏明确一致的科学认定。2、重点城市在贯彻落实《实施方案》时对有害垃圾的管理效果有待提高。3、小区居民及基层社区干部缺乏对生活有害垃圾的基本科学知识,存在较多认识盲点和误区。调研显示,居民和基层干部对于生活有害垃圾的认知和行为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不知道哪些是有害垃圾。2、觉得有害垃圾分类处置与己无关。3、将有害垃圾与普通垃圾混同处置。

万捷委员建议:

1、构建科学的家庭源危险废物管理制度。加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指导;规划全国有害垃圾处理的企业布局、设点,规范并指导社区有害垃圾分类管理实施、督查、台账与联单、公示等制度;修改某些家庭源危险废物的豁免条件等。

2、坚持《实施方案》的基本要求,明确并落实地方政府部门与生产者管理责任。地方政府建立完善有害垃圾分类收集率、无害化处置率、资源化利用率等指标纳入垃圾分类工作效果硬性评价考核;制定有害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计划,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建设等;生产者要承担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费用;禁止和限制某些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产品中的使用等。

3、开展有害垃圾分类管理的全民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对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管理主体分别开展宣传教育,首先从主管部门做起,提高顶层设计、加强技术指导、协调各方的治理水平。设立“有害垃圾科普宣传活动日”,深入开展全民宣教,不断提升全民认识和参与度。

 

关于完善环境信用修复机制的提案

信用修复制度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的重要环节,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失信主体退出惩戒措施的制度保障。

万捷委员调研发现:目前,我国环境信用修复机制尚未建立,导致企业环境信用没有建立从失信记录产生到修复的全周期闭环管理,绿色金融等信用应用会出现很多“误伤”,信用结果调整不及时则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效率。

立法、执法、信息公开等都不够完善

1、环境信用修复缺乏立法及规章支持。2、实践中监管部门重视处罚,轻视整改监督。3、目前“信用中国”等明确的信用修复规定存在不合理之处。“信用中国”规定严重失信仅能通过信用管理部门修复,绕开了原行政处罚机关,降低了信用修复的社会认可度和权威性。

推动环境保护领域诚信建设

为改进环境信用修复机制,推动环境保护领域诚信建设,万捷委员提议:

1、加强环保处罚及信用法规建设。对《行政处罚法》这个上位法进行修订,增加对其二十三条责令改正是否按要求执行的检查条款及法律责任。2、全面严格执法并提高效率,加强监督。建议生态环境部在区块链基础上建立全国环境行政处罚及行政命令执法文书网络,同时将行政处罚及行政命令的执行情况全生命周期公开。3、加强环境信用修复的严肃性、权威性、公开性。建议应在政府信用相关立法或设计信用修复规定时,避免绕开生态环境部门的环境信用修复,提高环境信用修复的严肃性、权威性、公开性,减少寻租行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世界经济衰退影响,我国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在这样的特殊时期,我国仍然坚持既定发展战略,保持定力做好自己的事,始终如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只有不断完善社会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才能让人民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