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报道>内部新闻>参观访问

参观访问

  • A-
  • A+
分享到

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在雅昌艺术馆浓情开幕

 2010-04-19
  2010年4月15日,由雅昌艺术馆、保利博物馆、陕西省海外联谊会联合主办的“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在雅昌艺术馆浓情开幕,现场展出杨斌近年来沥血之作70余件。深圳市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翟玉妍、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家春、广州保利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广勇莅临现场并致辞。

  杨斌,一位自学成才的青年画家,在祖国的大西北崛起了,是西北崛起的一颗艺术新星。他将浮雕(浅浮雕、中浮雕、高浮雕相结合)、油画、水粉画、国画等画种的艺术特性融合为一炉,写神塑形,形成独具一格的“杨斌塑画”,为雄浑的大西北人文风光寻觅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杨斌塑画”是杨斌十年来对绘画表达形式上的基本探索,是他十年来不断地材料试验,表现手法摸索的结晶,不仅是“写神塑形”的首创,也是观念碰撞、技法交融的伟大实现。

  纯朴的西北老汉与摩登女郎之间的表现差异,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反差,也是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剧带来的观念及生活方式上的反差。在大西北人文风貌中,将充满地域特征的“文化碎片”,以“塑形意出”的方式充分呈现,唱响大西北那“风吹河汉”般的壮美绝响。

  借中国美术馆学术一部陈履生主任话:“杨斌眷恋着过去,眷恋着苦难,眷恋着西北高原,眷恋着不死的胡杨林……。面对现实,杨斌积淀苦难,将生命的主题毫不怜惜地牢牢锁定在现实的图景之中,将艺术的方式义无反顾地锁定在塑与画的结合之内。”

  为期半个月的展览,将为深圳广大艺术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大众不用远行就能感受浓郁的西北气息,感受杨斌在文化上的慎思和艺术道路的不懈努力。黄永玉先生称赞道:“西北艺术之精灵”。


附:

1. 杨斌简介: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特聘教授,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艺术委员会会员,职业画家。
  展览:2004年“庆祝建国五十五周年陕西省美术作品展”;2005年“西部艺术家杨斌雕塑画展”(河南洛阳民俗博物馆);200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2006年“走进西部—杨斌雕塑画展”(陕西历史博物馆);2008年“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
  出版:《伟大的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型书画展获奖作品集》(人民日报出版社);《崛起的西北风-杨斌塑画》(文物出版社);《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文物出版社);《祥和中国》书法绘画卷(中国文联出版社);《中国当代名人》艺术名人卷(中国新闻电讯出版社);
  收藏:保利艺术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世纪坛美术馆、中国留学生基金会及海内外藏家、政要。

2. 黄永玉:杨斌先生自幼酷爱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循法自然,博古融今,与中外艺术巨匠进行着神与心灵的沟通,并在艺术之林辛勤耕耘,广泛汲取各家营养,其雕塑画作品逐步形成了独特风格而自成一体。固始称“杨氏雕塑画”。
  1993年的一场离奇的车祸,使杨斌的生命几经悬崖。车祸之后的杨斌回忆:“那时,他仿佛看到了父亲殷切的目光,自己快乐童年的无尽遐想亦在脑际静静映过。我飞翔在诙谐的天空中,俯视着一望无际的黄土地,神灵仿佛在召唤我脱离凡尘。”这种梦幻让他震撼了许久。这是人在生死边缘的梦境,其实就是西北黄土地域艺术在杨斌内在心灵的深深铭刻。从此充满西北地域特征的“文化碎片”,可以从杨斌的心灵之中召唤出来。

3. 王仲:这是发自人性本真情感和视觉健康感受的审美创造,后现代诸奇谈怪论不能与之同日而语。

4. 认识塑画 感受杨斌
陈履生

  面对杨斌的作品,多年来人们一直不知道该称它是什么,该归于哪一类,以致当他送作品参加全国美展的时候,收件者和评审者都难以确定它的归属,杨斌自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只好作罢,从此他也就打消了参加全国美展的念头。实际上,他是太老实了,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自己的作品是油画,或者说是雕塑,这样的话,属于另类的油画或雕塑,入选的机率很大。因为这种非驴非马的作品,往往非常容易参与到那些固有的品类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有人认为这样可以说明画种的发展,可以证明宽容的态度以及多样化的理念,所以,评委常常是网开一面,由此又常常令业界人士大跌眼镜,这在全国美展的国画、油画中并不少见。
  关于绘画的品种,约定俗成,国油版雕等等,都有一些可以识别的基本特征,大家也都知道是什么面貌。然而,杨斌的作品分类问题却为我们提出了艺术发展过程中如何对待新品种的思考。我将杨斌的作品称之为“塑画”,其理由为:它是先塑后画;它是塑也是画;它非塑非画。其根本是塑和画的结合。它不同于彩塑的是,不是在塑像完成之后在塑像上的彩绘,即彩色的雕塑。而是以塑作为画的基础,包括用塑造的方式塑造出画面中主体形象的轮廓,然后再在其上作画,从本质上来看,应该属于画的范畴,可是,它在色彩的背后有着浮雕所呈现出来的立体的感觉,又不同于完全平面的绘画,是一种经过塑造而获得的具有一定立体感的立体的画。
  名正而言顺。认识杨斌的塑画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虽然基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可是,他作品中透露出的那份朴实,以及异样的感觉,会给人以一种基本的判断。与之相比的是,认识杨斌这个人可能不太容易,而不能认识杨斌,则难以认识他的作品。
  听杨斌说他自己经历的人,能成为一个全神贯注的听者,因为他的曲折不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而是现实中的遭遇铭刻在他永久的记忆之中的偶然。他干过很多的行当,在十来种曾经的事业中唯一没有做画家经历,甚至是念想。可是,他从小的爱好,直到中小学时期画学校板报中的“批林批孔”的漫画,却为他后来的人生逆转铺垫了一段可以叙述的缘分。一切的变化都是因为他在1993年所遭遇的那场难以回首的车祸,肉体的痛苦与精神的重创,使他在百无聊赖之中拿起了自上中专到工作之后一直都没有拿起过的画笔。他在用无聊的方式消解现实中的无聊,用在孤独空间中的挥洒排除眼前的郁闷,结果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不仅转行到艺术界之中,而且,发现了塑画,痴迷于塑画,并大有将塑画进行到底的趋势。
  作为自学成才的画家,杨斌脚踏实地,一意孤行。他有许多不同于常人的想法,首先,他没有像齐白石那样一头钻进已有的品类之中,在已有的规范中发展自己;他也没有像齐白石那样为了改变自己的木匠出身而将自己修炼成一个文人。面对当下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现实,杨斌与许多自学成才的画家有着不同的发展艺术的途径,他没有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为了提高自己而恶补素描、色彩,更没有像时下流行的到某个院校中进修、混个能够书写在履历上的文凭,以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不在乎自己的文化身份,只是希望保留自己的艺术感觉和那份难得的清纯。这就是杨斌,一个肃立在漫漫开合的西北原野上的独行者。
  创立新的品类,是因为不满于已有品类在人们审美中形成的具有历史感的定式,是希望新的方式带来审美上的新的惊奇,而借助于绘画和雕塑的固有力量,通过融合而产生杂交后的新的基因,使新的生命焕发新的生机。因此,从事过工程机械的杨斌像科学研究那样,反复琢磨高岭土与纸浆混合的效果以及实际的硬度,他也在不断研究塑与绘的磨合,关注形与色彩的空间关系在胶合板的平面上的画面效果。从借用自己喜欢的别人的摄影作品,到亲自用相机捕捉现实生活中的令他感动的景象,杨斌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将技术上的新的发现,上升到艺术表现生活和自我的层面;将技巧上的不断成熟演变为艺术风格上的完善和确立。
  十余年来,杨斌用他的方式先是不懈记忆西北原野上艰难跋涉的沙漠孤驼,展现戈壁滩上落寞旋转的沙枣以及丝绸古道上竭力生存的胡杨,此后,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艺术的完善,杨斌打开了宽广的视域。他立足关中大地,侧目陇东山岭,放怀陕北高原,尽情收揽那飘散着青草粪香的关中牛圈,裹挟着拦羊汉子一鞭高歌的信天游,以及赤裸着油汗、坦露着无尽痴情的庄稼汉男女,还有那些饱经风霜与沧桑、背靠着低矮土墙和半边碌碡的寂寞斜视着西边落日的衰老的爹娘……
  越过记忆,杨斌眷恋着过去,眷恋着苦难,眷恋着西北高原,眷恋着不死的胡杨林……。面对现实,杨斌积淀苦难,将生命的主题毫不怜惜地牢牢锁定在现实的图景之中,将艺术的方式义无反顾地锁定在塑与画的结合之内。杨斌用艺术找回了生活的乐趣,化解一路风霜;用艺术表现了现实的情感,抒发满腔豪气。

5. 崛起绘塑
上海大学博导 罗宏才教授

  绘画与雕塑原本是一种视域里的两个不同视角主体。
  千百年来,这两个不同的视角主体,一直被人们约定俗成的界定、限制,融铸出两个看似固定的具有某种学科定义上的艺术门类。
  抚摸这两个门类,相信万千精灵已经在无数个难以成眠的长夜里,天才般的滑过一丝缥缈绝伦的“嫁接”遐想。然而当黎明往复开始的时节,那个“嫁接”遐想常常会随着臆想中的幽灵飘然逝去,还原给精灵们的,依旧是一个传统定式意义上的机械轮回。
  有意味的是,当另一个长夜适时来临的时候,当无数个新的精灵依旧在漫漫长夜里痛苦摸索,苦苦企盼的时候,一个来自苍莽西北、被称为“不死的胡杨林”的中年汉子却奇迹般地昂首崛起,翻飞的意境与超立体的艺术构造,将万千精灵的空灵遐想,一跃变成了永久的现实。
  这就是杨斌,永远肃立在漫漫开合的西北原野,没有常态艺术世家与生俱来的惬意光环,没有一路风华的学院派履历,也没有滚滚红尘中诸多艺术大师漫天标榜的师从超大师经历,饱含苦难的身躯与生命风霜的头颅永远昂扬的似乎只有一个不屈的理想思维。
  积淀苦难,他将生命的主题毫不怜惜地牢牢锁定在“四界”“空相”的宇宙空间,夸张跳跃的凹凸雕塑块面与凝聚奔放的“点线”油画肌理以及幽默含蓄的国画“点画”色墨,远离了画院殿堂里阴柔的点线堆积以及刻板机械的斧凿与刻意的做作,一抹有序地融聚成“风吹河汉”般地壮美绝响。那具像自然的两维块面依靠具像框架的有机扶持特别是幽远苍凉的生命苦难的全力支撑,超现实的蓦然推介出事实上的具有超全景结构意义的三维立体画面,诸多看似纷乱的艺术元素与不同场域里多元跳跃的独立艺术场景,在艺术家心与血的着力熔铸经营中,急遽获得了真正艺术的最后永恒。
  为了这一个真正艺术的最后永恒,杨斌付出了超越生理极限的四十余年风尘人生。他依靠顽强自修所获得的扎实画理技艺以及果断奇异的艺术追求与超越常人的非凡想象,一路风霜,满腔豪气。先是不懈记忆西北原野上艰难跋涉的一躯沙漠孤驼,戈壁滩上落寞旋转的几丛沙枣以及丝绸古道上竭力生存的多株胡杨……然后又立足关中平原,侧目陇东山地,放怀陕北高原,尽情收揽了飘散着青草粪香的关中牛圈、裹挟着拦羊汉子一鞭信天游高歌的黄土高坡以及赤裸着油汗、坦露着无尽痴情的庄稼汉男女还有那些饱经风霜与沧桑、背靠着低矮土墙和半边碌碡寂寞斜视着西边落日的无数个衰老的爹娘……
  拥抱着这些从大地上一路走来的鲜活生命与苦难人生,杨斌苦苦寻觅着其中散点隐藏的诸多艺术精髓,他开张积淀、心绪、境界、情感以及超自然的艺术想象,呕心沥血般地将它们大胆有机凝聚在自己的一幅幅闪耀着血与火的绘塑画面与凸凹崛起的二元肌体之中,大胆进行越过生活的螺旋式提炼,高奏出生命赞歌的一曲高妙的绝唱,完成了他绘塑艺术生涯中第一篇处女乐章。
越过第一篇乐章,杨斌注意到了日趋亢奋地全球化、城市化、大经济狂潮所无奈带个传统文化遗产的一个个困惑,光怪陆离的现代化色彩与惊恐彷徨的垂垂老妇、坦裸将尽的美女选秀与身穿上世纪服装、斜挂民国茶色眼睛操手侧目、不知所措的颤巍大爷以及一线摩天大楼放肆欺压大屋顶建筑所遽然追逐而来的巨大压迫……多元的历史画面与反差性极大地强烈构图比较,在诠释着同一个令人揪心神思而又久久回味的世界性主题,全身心地面对超越自我、超越自然的另一篇乐章。
  组合两篇乐章,杨斌来不及喘息,又以敏锐地观察力以及奇崛地艺术想象力,全力追逐下一篇绘塑的乐章。思索着绘塑艺术中如何从具象绘塑到写意绘塑,从写意绘塑再到印象派绘塑完整生态型艺术链条的组合途径,不懈寻找多彩生活海洋中更多富有艺术价值的新元素符号,尝试以中国绘画线条勾勒填色技法有机地融合运用现代西方油画材料,尝试着中西绘画的又一次神、形、色、彩地全景性高境界交融。直面裂变,杨斌期望绘塑艺术能够随着全球化、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化的进一步加剧而适时生存,与时俱进。期望在缤纷多彩的人生历程中,最大限度地融合日益丰富的社会进步,科学连接沟通国人荆浩独具匠心地“六要”、“四势”(气、韵、思、景、笔、墨、筋、肉、骨、气)理论与19世纪法国柯罗、杜米埃、库尔贝、米勒等一代现实主义画派大师精妙绝伦的艺术构想之间的艺术长桥,最大限度地完善、提高绘塑艺术的至极技艺、意境以及理论层面上的最高学术集结。
  背负四十年来的苦难人生,拥抱三十年来的痛苦思索,把握十余年间的艰难探索,瞻望以后若干年的艺术追求,杨斌淡漠已经获得的巨大成功,他以苦难的人生与不懈的艺术追求,生造出诸多使人艳羡的艺术杰作,成功地诠释了巴尔扎克“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成功秘密在于真实”的不朽论断。然而当畸形吝啬的艺术市场与诸多荣誉接踵礼遇迎接这位真正的艺术大家的时候,他却坦荡悠然的大步越过红尘赐予的诸多机遇。他深谙艺术世界的幽远无极,深谙自己的稚嫩、仓促与浅薄、差距。因此他决心依旧恬淡,依旧孤寂。他懂得使自己开山独创的绘塑艺术真正达到至美无暇的境地,到底还应有多少艰难困苦的历程?懂得要使凝重沉雄的个性艺术品格趋于更加完善还应该作多少努力?懂得要使背负沧桑的独立人格走向更加辉煌,究竟还要付出多少苦难的代价?
  越过记忆,他眷恋着过去,眷恋着苦难,眷恋着西北高原,眷恋着“不死的胡杨林”……因为他始终在追求着完美并且永远铭记着英国哲学家罗素所扼腕喟叹的经典话语:“一切形式的伟大,不论属于神或属于魔,都有某种品质,我不愿意看到这种品质被对于平庸的崇拜所削平。”

 

 

 



深圳市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翟玉妍致辞

 

 



陕西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王家春致辞



广州保利拍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广勇致辞


嘉宾合影


开幕式主持人郑晋与杨斌老师合影


开幕式现场及展厅图片


开幕式现场及展厅图片


开幕式现场及展厅图片


开幕式现场及展厅图片


展厅掠影


展厅掠影


展厅掠影


展厅掠影


火红的辣椒


老宅


呐喊


怒吼


悄悄话


窑洞
Top